说起孔子这个人物,作为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,即使在许多外国人中也非常有名。比如,在美国最高法院前方,屹立着三位著名哲学家的雕像,其中的第一位就是我国两千多年前创立儒家学说的孔子。
在中国,自从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政策后,儒学便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。孔子作为这门学问的奠基人,也因此被历代王朝推崇备至,甚至他的后代被皇帝封为“衍圣公”,世袭不绝。
所以即便是那些对孔子了解不多的人,读到这些介绍后,也很容易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位学识渊博、品德高尚、受人敬仰的圣人形象。
然而,即便是这位被尊为万世师表、中国文化的先驱孔子,有时在情绪激动时也会爆出口脏话,而这句“脏话”竟然流传至今,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
展开剩余83%我们知道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,这个国家历来重视礼仪,孔子本人也特别推崇周朝的礼制,因此他一生都在努力恢复和推广礼仪制度。鲁国境内遭遇挫折后,他便开始了漫长的周游列国生涯,期间吸引了大量弟子跟随学习。
这些弟子中,最著名的包括被尊称为“复圣颜子”的颜回,以及忠厚老实的曾参。然而,在孔门七十二贤中,还有一位性格最为叛逆的弟子,他同样属于孔门十哲之一,名字叫宰予。
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弟子,通常都是品德高尚或深受孔子喜爱的人,但宰予却恰恰相反。他不仅经常顶撞孔子,且不愿服从孔子的教诲,这使得孔子对他颇为头疼。那为何这个叛逆的宰予还能在众多弟子中脱颖而出呢?
宰予以口才出众、善于辩论而闻名,性格乖张张扬,对学业态度松懈,且常常反驳孔子的主张。比如,有一次鲁哀公试探宰予,问他为何自古以来祭祀用的牌位都用木头做。
宰予回答说:“夏朝用松木祭祀,商朝用柏木,而周朝则用栗木,是为了让老百姓‘颤栗’。”这话显然是在讽刺周朝的统治剥削百姓,听了这话,一向尊崇周礼的孔子当场怒火中烧。
这件事充分说明宰予不是那种唯命是从的弟子,而是拥有独立思想和鲜明个性的学生。
还有一次,关于守孝的时间,周礼规定子女要在父母墓前守孝三年,孔子对此非常赞同。但宰予却持异议,他认为三年时间过长,三年不学礼仪和音乐会导致这些文化传承的崩坏。
宰予建议只守孝一年,因为这一年正好是谷子新旧交替之时。孔子问他:“人活着时要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,父母去世后,我们难道不该为他们守孝三年吗?如果只守一年,你内心能平静吗?”宰予镇定回答:“我心安。”
孔子被他这回答弄得无言以对,感叹道:“看来宰予不是个仁义之人。”
还有一次,孔子在讲学时,环视众弟子,大家都在认真听讲,只有宰予在打瞌睡。孔子生气地问他为何不像别人那样用心听讲。
宰予半醒半睡地说:“我不认为学习就是必须认真听讲和记笔记,学习的关键是从心里去感悟知识,而非机械地摘抄。”说完又继续打瞌睡,仿佛又进入了梦乡。
孔子终于忍不住脱口而出一句脏话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圬也。”这句通俗易懂的比喻,形容宰予像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,像被涂抹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,隐喻其学习态度问题。
宰予听后如梦初醒,明白孔子不是否定他一无是处,而是因他不够用功而发怒。此后,他开始努力改进,不仅学业优异,还凭借出色口才多次被派往各国出使,广受君主和才子的好评。
不过,宰予的生命并不长久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他后来在齐国任临淄大夫,因不愿依附权势强大的齐国丞相田常,与其争权失败,被设计杀害。
孔子得知消息,先是悲痛万分,后又因宰予涉足权力斗争感到羞耻。但他对这位曾与自己辩论、争执多年的弟子难掩悲伤之情。
后世对宰予评价极高,历代皇帝追封他为齐国公、临淄公。到了明朝嘉靖九年,嘉靖皇帝更将他奉为“先贤”,祀于孔庙,接受世人的敬仰。
宰予生前恐怕难以想到,自己死后竟能获得如此殊荣。孔子也未曾料到,自己随口说的一句“脏话”竟被后世广泛引用,成为教师间的一句经典话语。
其实,这句话并非纯粹的讽刺,而是老师对学生不用功的“恨铁不成钢”的真情流露。
发布于:天津市